既然高年級都要放棄,為什么還要上興趣班?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

溫馨提示:很多手機瀏覽器,比如百度app,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頁。方法打開本網頁之后,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"功能"按鈕,里面有一個"語音播報"按鈕,點擊即可收聽。

既然都要放棄,為什么還要學?

現在,基本從幼兒園開始,小朋友們就開始上各類興趣班了。每個孩子的區別,或許只在于上哪個種類,上多少個。

如果你的孩子是幼兒園或小學低年級,你就會發現,周圍的孩子、家長,上興趣班上得熱火朝天。

我記得網上曾有人說過,別看這些家長、小孩現在披星戴月,學得不亦樂乎,等到了高年級立馬偃旗息鼓。

到了小學五六年級、初中,學業的負擔很重,不少家庭就會選擇把興趣放到一邊,主攻文化課,這些以前學得火熱的興趣班,就基本銷聲匿跡了。

另外,也有不少人說,如果你不學到專業程度,各種興趣班都是白上。

比如前一陣,我就接連看到了幾條類似的內容。

他們列舉了身邊的例子,就是學了各種樂器、繪畫的孩子,多數都沒走專業路線,少有幾個專業路線的,也都混得一般。

所以藝術類的興趣都是白燒錢的,走不了專業還是別學了。

前一陣,一外賣小哥在等餐的間歇彈起了鋼琴,引發了網友熱議:

當時網上就有個寶媽,看了報道后大哭,說自己再也不逼孩子學琴了,學了也沒用,將來還是只能送外賣。

又過了一陣,網上流傳《小時候學鋼琴花了幾十萬,現在只能在公司年會表演》的文章,網友參與度也很高:

一時之間,以鋼琴為代表的興趣班,成了“學了沒用”的代名詞。

學了沒用?那是你太功利

學這些興趣班,真的是毫無作用嗎?可能要看你以什么標準去衡量了。

按照家長們心中的“幻想”,只要你學琴了,就要成為郎朗,只要你學畫畫了,就要成為畢加索,只要你學XX了,就要成為……

如果只能在辛苦的工作之余,彈奏一曲、或者作畫一幅以自娛,或者最多在公司年會上表演一下,那就是徹底地失敗了。

但他們難道就沒想一下,問題是,你學數理化也沒去造導彈和衛星??!

歸根結底,還是家長期望太高,另一方面,就是太功利。

我發現現在有些家長,真的是很功利,非常非常的功利,特別功利。

學了就必須有用,而且必須是短時間能看到效果的有用,這個有用,還必須肉眼可見,不可見還不能算。

就連說出“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”的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,也不能免俗。

老公問她女兒要不要學鋼琴時,她說:

不學,北京有300多萬孩子在學鋼琴,樓里就有四五家,孩子學鋼琴想出類拔萃是自取滅亡,不如讓孩子學古希臘羅馬史。

學什么東西,就一定要出類拔萃,就一定要壓別的孩子一頭?學東西是為了和別人比,還是自己想學?

僅僅因為你覺得學的人太多,難以出頭就不讓孩子學了,萬一孩子就喜歡鋼琴呢,萬一孩子的天賦就是鋼琴呢?

這個學習的出發點,就是錯誤的,這還是清華大學的副教授,一般人就更難避免了。

答案

網上不是曾有個問題,既然讀過的書都忘了,那讀書有什么意義?

贏得最多贊同的答案是:你讀過的書,雖然可能忘了不少內容,但它們早已融入了你的血與肉,成就了今天的你。

那么上興趣班呢?

咱就不說什么“增加藝術氣質”之類高大上的話了,就從“融入你的血與肉”方面說。

不管是普通家長,還是清華副教授,他們所說的學與不學,實際說的都是美術、音樂的“技”,即是否學會了這項技巧,而不是“道”。

不論你學的是美術,還是音樂,也不論你學的是鋼琴、小提琴、薩克斯、架子鼓中的哪種樂器,“技”是不同的,但“道”都是相通的。

就以最普遍的鋼琴為例吧,當然了,藝術類的東西,我本人也是外行,涉及到具體技巧也未必能說對,大家不要要求太高,我只說它們背后共通的東西。

學鋼琴,其實學任何一個興趣愛好道理相同。之所以絕大多數人剛開始都躊躇滿志,但多數都長久不了,就是因為他們盯著的,是想彈奏《藍色多瑙河》的快樂,期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這么拉轟。

但學琴,是從練習手型、彈奏單個音符開始的,就像達芬奇剛開始也不是直接畫名作,先要練個幾年畫雞蛋。

剛開始,你很快就能學會個新曲子,覺得挺新鮮、挺容易、挺有趣,后來難度逐漸增加,一周學一個新曲子,再后來變成一個月,難度再大點,說不定半年、一年都練不好一首新曲子。

隨著新奇感逐漸褪去,就進入到了按部就班的平穩期,隨后可能進入瓶頸期,學很長時間都見不到效果,這時候你會很痛苦,除非你把瓶頸突破。

這個過程中,內容越來越難,困難越來越大,挺折磨人的,它會考驗你對這個項目的興趣、熱愛、忍耐、專注、恒心、毅力,以及如何應對壓力,如何面對挫折,等等,很多。

用現在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話說就是:對你全方位能力的考察。

有點類似于孟子說的:

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其實不用大任,每個普通人面對“小任”時,都會經歷這個“磨”的過程。

想想你讀一本書,做一道題,學一個興趣愛好,給客戶出一個方案,做一個項目,是不是都是這個過程?

書、題、興趣愛好、方案、項目,都是浮在表面的“技”,你能推動這些東西向前走的底層能力,就是“道”。

這個“道”,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,一旦掌握,基本什么領域都能加以應用。

日后,不論你的孩子面對什么東西,讀書科研也好,考研考公也好,進入職場也好,婚姻情感也好,親子關系也好,幾乎都可以用同樣,或者類似的“道”來解決。

學習新東西了,遇到困難了,遭遇挫折了,到達瓶頸了,壓力太大了,自己覺得堅持不下去了。凡此種種,你都可以讓孩子回想一下,當初學興趣班的時候,這些坎都是怎么趟過去的。

這就是融入孩子血與肉的“道”,這就是舉一反三、觸類旁通,一法通、萬法通,足以讓一個人受益終身。

反觀現在很多家長,錯誤之處就在于,熱衷于學“技”,而忽略對“道”的體驗、學習。

就像學鋼琴,很多人都是小學盡快學到十級,過了十級就扔到一邊,就像是很著急地去完成一個任務。學完一個“技”,再趕緊學下一個“技”。

“技”學到了,有時候可能還學了不少,但是連“道”的邊都沒摸著。

這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,本末倒置了。

在如今的生活條件下,能讓孩子去體驗“道”的,最好的途徑就是體育、藝術兩類興趣班。

除此之外,發現一些孩子上興趣班時的另一個問題就是,剛開始孩子感興趣的時候,家長都把興趣班報了一大堆,后來孩子一說“沒興趣”,退出的時候也快,這個就很傷了。

你是在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,遇到困難、挫折,隨時都可以退縮、逃避、放棄。

在上任何一個興趣班之前,都應該和孩子說好,一旦選擇,就不能輕易退出,至少要堅持一定時間,學到一定程度才能退出。

這個“一定”具體是多少,因人、因情況而異,但都不宜太短。

結語

上興趣班,更多的不是去學某一種興趣,而是通過對這一種興趣的學習,對孩子的人格進行塑造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
轉載原文地址: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97979433112215917

作者:超人爸爸說教育

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網站平臺立場